2020-11-28 09:22:58 浏览数:0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要依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数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6)6号]等文件要求,依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专业办学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建实践载体,重塑评价模式,形成模块化结构、项目化载体、协同化培养、多元化评价“四化特征”鲜明的培养方案,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 “三教融合”。
二、基本原则
本次方案修订以学院为主体,注重多元参与。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确立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亮点。聘请业界专家和企业代表、校友代表参与培养方案修订与论证,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从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共同搭建培养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强化供需双方的契合度。
(一)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培养特色
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路径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接,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
(二)重塑课程体系,强化能力为本
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整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设新兴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整合碎片化实践,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推行项目化教学,形成学用创相融的实践载体。
(三)融入创新创业,贯彻就业导向
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以双创基础课、双创专业课、个性化培养课程等形式纳入本科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参照标准、树立标杆、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在专业层面,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兼顾执业资格要求,强化专业内涵,提高建设水平;在学校层面,选取国内同类优秀高校作为参照,认真研究其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借鉴经验做法,运用到自身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中来;在行业层面,注重社会评价,广泛听取企业同行、毕业生意见,形成紧跟时代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三、总体框架
培养方案的主体结构由应用为本的理论课程体系、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构成:
(一)理论课程体系
各专业要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教融合”为指导,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见图1),强化“办学三特”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含基础通识课程(必修,见表1)和交叉通识课程(选修,见表2)两类:基础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科学精神、批判意识和思维模式。交叉通识教育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选修,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知识面。交叉通识课由智慧树或中国大学慕课或校内在线开放课平台提供,1-6学期开设,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修养三类课程。理工经管农医类学生至少要选修3学分,48学时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学生至少选修3学分,48学时的自然科学知识课程。所有专业选修艺术修养类课程1学分,16学时。

表1 基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思政类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网络课程相结合教学模式,通过精讲多看、亲身体验,使之成为学生乐学的课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
自然科学课程大学物理开设2学期,第2、3学期开设大学物理理论课,第3学期开设大学物理实验。工学类专业全部开设,其他学科大类依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按需选择,体现大学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工具课程含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大学数学课程按专业需求分类开设,理工经管农医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根据专业需求开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专业开设,分别于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课,注重Office软件应用,采用“讲练结合、以证代考”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按1:1分配,理论课程以通过国家、省计算机二级考试或通过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作为获取课程学分的依据。
《应用文写作》第4学期开出,旨在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文字表达能力。
《信息检索与利用》分理工经管农医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设,分别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开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大学体育分4学期开设,通过大学体育学习,养成锻练身体的习惯,掌握1-2项终身体育锻炼项目运动本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人文素养课程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成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旨在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把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1学期开设,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选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学生成长教育》由学生处负责,辅导员实施,旨在通过班会、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正确规划自身学习和生活。通过《学生成长手册》完整记录和反映大学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实施,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
《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2周,由学生处负责组织。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要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共同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提高求职技巧,撰写求职简历,有效准备与应对面试,培养职场基本素质和适应能力。
2.专业教育课程模块
按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模块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类。
专业基础课(必修,约30学分)是为学生共性发展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包括专业概论课(0.5学分)。专业概论课主要介绍专业内涵、就业去向、培养方案等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专业方向课(必修约48学分,选修约18学分)是为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设置的课程模块。各专业要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就业岗位群,科学设置体现多种能力培养的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要以“多学科内容整合,多课程综合应用”为指导,消除因追求学科体系完整导致的课程内容简单重复问题。
注:
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色、形成学生特质且对其它课程具有牵引作用和生成力的课程。各专业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遴选6-8门专业核心课程,经过业界专家、学科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按“三优”标准开展建设。
专业特色课是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所开发的、反映新时代本科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的课程,或其它学校尚未开设仅我校特有的课程。如:校企联合授课、企业现场教学、学生团队学习、教师团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
3.双创教育课程模块
双创教育课程模块分为双创基础课程、双创专业课程和个性化培养课程。
双创基础课程(必修,4学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两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双创专业课程(必修,至少4学分)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开设2门专业性较强的双创课程,如:《创业营销》《风险投资与创业融资》等,其教学模式由各专业自行决定,鼓励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或聘请业界专家到现场授课的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
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30%,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学分含课内实验折算学分。各专业要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整合“碎片化”实践环节,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企业实战训练“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明确目的性、强化综合性、提高有效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中级技术人员的系统训练。
1.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模块
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主要含课内实验、独立开设实验、各种操作训练等,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本专业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此外,为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科技兴趣、身心素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将个性化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文体比赛、职业技能、图书阅读等活动,具体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2.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模块
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旨在强化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的集成性、综合性应用,主要含认知实习、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等。
3.企业实战训练课程模块
企业实战训练课程旨在了解实际环境与从业要求,完成从业能力的系统训练,含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各专业要以内容真实、环节综合、过程探究、成果可测为指导,至少设置一个2学分的项目教学(必修)。项目教学可以是课程模块项目、专业综合项目或企业实战项目,可以在校内实施或企业实施,可以在学校平台、企业平台、竞赛平台等载体实施。
各专业要依据专业特点,确定每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平台、组织模式、管理办法、学习评价等要素,绘制实践教学架构图(见图2),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

四、编制说明
(一)学习期限
标准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二)学分折算
理论课程(含非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单独开设的实验课16学时计1学分,体育、形势与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32学时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如军事训练、实习类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1周计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理工农医类12学分,人文社科类8学分;其它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三)课程考核
所有课程均应进行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其中考试课是指专业核心课和必修课。各专业要根据培养要求和课程特点,探索考核方法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毕业要求
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60-170之间,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5%。各专业可根据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灵活设置学时学分数,注意合理调配各学期学时安排,确保学时科学分布。
(五)课程编码

第1位代表本专科:4为本科,3为专科。 具体代表含义如下:
第2-7位代表专业代码,该六位代码根据现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专业代码处理,本科专业适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第8位代表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代码如下:

课程名称相同、不同学时课程需编制不同流水号,课内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的流水号分别编写。 第9、10位代表流水号:
五、方案内容
(一)培养目标
含党的教育方针,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胜任的工作领
域、人才类型与层次等。
(二)毕业要求
要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描述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的基本训练,掌握的基本能力,形成的综合素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三)课程体系
按照培养要求,列写理论课程与能力培养关系图、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图。
(四)专业核心课程(遴选最为关键的6-8门课程)
(五)专业特色课程(反映本校独开,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改革等)
(六)关键实践环节(必须含项目教学)
(七)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图
(八)教学计划进程表
(九)学制与学位